d5028d86cbd55cb5d590da0933a5a4f6.ppt
- Количество слайдов: 116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程 黄国洪 信息技术特级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副主编 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 E-mail: zqhgh@21 cn. com 2007年 7月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程 一、一个调查引发的思考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概览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介 五、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 七、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 八、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思路 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体系结构 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资源开发 十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效果 十二、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1、教师眼里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选项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作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学会编程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百分比 93. 3 6. 7 0 26. 7 注重“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无人选择“学会编程”,说 明 具论正占主导,这是对以往程序设计教育的一种纠偏,无疑具有积极 意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实用化的“操作与使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 所以然”,对计算机的 作过程和运行机制知之甚少,对计算机发展史上 的成功与失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不甚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生活 意义认识不清,对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则又陷入了“矫往过正 ”的境地。26. 7%的比例则醒目的说明,信息素养仍没有深入到一线信息 技术教师心目中,需要课程改革作进一步的推动。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2、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时无法给出明确回答时老师通常采用的行为 选项 百分比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探索答案或解决方法 10. 0 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法 46. 7 在自己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法时再告诉这位学生 10. 0 给出自己大致的解答 20. 0 信息技术知识纷繁杂乱,即便信息技术专家,也会对本领域的很多问 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如此,加上信息技术发 展迅猛,回答不出学生的某些问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问题的关 键不在于你是否能给学生以答案,而在于是否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们转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者 和垄断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同时也作为学习者 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3、当学生向老师请教软件的某个操作步骤或方法时老师的行为: 选项 百分比 向他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40. 0 启发和引导他学会操作 63. 3 要他查阅教科书上的相应内容 10. 0 要学生自己摸索 0 很多老师还是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的,虽然也有40%的老师 习惯于给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4、是否要求学生认真记笔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通常认为是不需要作笔记 的,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些基本的、关键性的知识、原理和操作方 法,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要求学生适当作一些笔记仍不失为一种好 的教学策略。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5、教学过程中是否会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经验。所谓贴近学生学习和生 活经验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二 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贴近学生学习 和生活经验实质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 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此,应根据实际 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贴近”方式。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6、是否尽量教会学生绝大多数菜单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很多老师仍喜欢沿着以往的教学经验,习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 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习者操作菜单的水平。但这样的 做法,加上课时的限制,是实现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真正培养的,相反 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知识更加混乱,抑制其学习的积极性。而 且,大众软件“功能豪华”的特征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 需完整地学习它的所有或大部分功能。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7、是否补充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些文化知识背景和发展规律 信息技术教学就应该是动态的和发展的,不能拘泥于教 材中的内容,对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和发展规律的补充将有助 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 2 •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8. 12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6 •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2001. 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 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 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 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 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 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 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 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 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 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 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 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 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 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 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 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健康成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 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 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 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出: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学习。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 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 统一开设外语课,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 活动,中学设置选修课。普通高中要设置技术类课程。中 小学都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积 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概览 • • • 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教材开发与管理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改革的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 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 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 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 (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 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 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 要加强写字教学。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 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 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 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 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学过程 :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 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 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 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 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 具。
课程评价 :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 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 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 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 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 断提高教学水平。 •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 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概述 • • •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四、内容标准 五、实施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年)概述 •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 三、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四、内容标准 五、实施建议 2000指导纲要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2000指导纲要 新课程标准 学生信息素养表现:对信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 息的获取、加 、管理、 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 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 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 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 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 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 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 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 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 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 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 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 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 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 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 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会的学习、 作和生活打 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VS 2000年指导纲要 后者率先提出以信息素养为课程 目标,但没有有效解决体系问题
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2000指导纲要 新课程标准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 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 法 理等 具软件加 信息, 1 文本的编辑。 表达意图。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4 版式设计。 认识其 作过程与基本特 征。
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2000指导纲要 新课程标准 *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索 具的使用方法,能熟 1网络通信基础。 练使用检索 具获取所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 信息。 服务。 * ……体验因特网在跨时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 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 浏览和下载。 分析其局限性。 4电子邮件的使用。 * 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 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网页制作。
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 选修 2+(x) 学分 必修 2学分 算 法 与 程 序 设 计 多 媒 体 技 术 应 用 网 络 技 术 应 用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信息技术基础 人 智 能 初 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 1.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 • • 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 2.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 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 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科学人文性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整 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 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 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 导“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 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的各个方面。
3.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 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 自然即课程 • 生活即课程 • 自我即课程
自然即课程 意味着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界 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 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伦 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意志的统一,进而成 为自然的关爱者、有创造力的生产者和有责任 的环境保护者。
生活即课程 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 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 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 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
自我即课程 • 意味着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 念,关注人的个人知识或自我知识,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 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因此,课程 应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 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 向自我开放的课程,还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 人格、技术、知识等等不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 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得到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控制本性和 功利取向得到了修正,科学与理性开始闪烁出人性的光辉。 • 在向自我开放的课程世界里,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 宣示者”,学生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都是真理 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一受关系,而 是你一我关系、对话关系。
4.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缔造取向关注的是师生的课程建构问题,认为师生是课程 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应当致力于课堂中自然发生的课程问题。 因此,它特别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义诠释、文化背景、价 值认同等。这种取向是建立在课程实施者个人的教育观念之上 的,强调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因而,其成败的关键 与课程实施者的课程设计能力关系很大。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是最具有创新性的,它非常强 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 造性,特别是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因为教师不 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因此,把教师看 作教育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是缔造取向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 重要的理念。
教材总体思路 1. 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日 常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 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强调信息技术与 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 中培养信息素养。 ——强调问题解决落实信息 素养
教材总体思路 2. 内容选择注重技术与人文、生活相结合,让 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 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所 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与信息化社会 相适应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反映 “科学 技术 社会 STS”
教材总体思路 3. 学生活动主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 弹性,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 找到合适的主题,都有所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教材总体思路 4. 重视学生活动的指引,通过“活动目的”、“活 动任务”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 价” 等栏目,引导活动的流程,提高活动效 率与效果。 ——强调教与学的可操作性
教材总体思路 5. 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 • 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衔接 • 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内容的联系与 衔接 ——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 性
教材总体思路 • 教材体例——面向新课程,符合认知规律, 便于课堂教学。 – 引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体验 – 问题提出,促进探究, 启迪思维 – 任务驱动,引导学习,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 交流讨论,自主实践,小组活动,丰富学习方 式 – 探究拓展,分层引导,鼓励个性发展 – 扼要回顾与学习评价,落实评价与反思
构建教材体系 以“认知 • 技术 • 社会”三位一体的基 本理念, 贯穿问题解决的思想来构建 教材的体系结构。 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根 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 并考虑各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及其特点, 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各模块体系结构 ■ 《信息技术基础》的体系结构: 把4个主题内容,按照认知、技术、社 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以“信息 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 与评价——信息的加 与表达——信息 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 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
各模块体系结构 ■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体系结构: 按照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算法和 程序设计为主线,对 3个主题的具体内容 重新编排,紧紧围绕用算法和程序设计 求解问题的过程,交叉介绍算法、程序 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教学 难点按螺旋式逐步呈现。
各模块体系结构 ■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体系结构: 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 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 、 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 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 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 程。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目录 第一章 认识多媒体技术 第二章 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第三章 多媒体信息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四章 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 第五章 声音、动画、视频的采集与加 第六章 多媒体作品的集成 第七章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和评价 第八章 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初步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 需求分析 规划设计 素材的采集加 作品的集成 测试 发布 评价 修 改
各模块体系结构 ■ 《网络技术应用》的体系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本模块 的内容特点组织教材。以“组网、用 网、建网站”为主线逐层展开,每章 围绕着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 同时,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知识。
各模块体系结构 ■ 《数据管理技术》的体系结构: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践到 理论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数据管理技术 的特点,以软件开发应用的思想方法为 主线,按照“分析问题——建立数据库— —使用数据库——开发应用数据库系统” 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各模块体系结构 ■ 《人 智能初步》的体系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本模 块的特点组织教材内容。 符号主义(为主) 行为主义(渗透) 连接主义(渗透)
各模块体系结构 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 ——高中起点基于《纲要》 ■各个模块内部内容之间的联系 ——各模块自成体系 ■必修与各选修模块间的联系与衔 接 ——广度和深度的延伸 本模 块主要解决 什么问题? 还有哪些问 题可以学习 哪些模块获 得解决?
2. 选择教学内容 (1)从学生主体出发,“技术 • 人文 • 生活”三位一体来选择适合的教材内 容。 注意范例的人文性和生活性,以贴近学 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提高学 习效率,并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2. 选择教学内容 ■ 《信息技术基础》选择学生学习与生 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倍感亲切。如: 爱护野生动物 文明班评优活动 书报刊管理 理 校本课程管理 设计旅行计划 我的家乡 计算机文件管 网络使用道德规
2. 选择教学内容 ■ 《算法与程序设计》注意选择学生学 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作为例子。如: 学科(数、理、化、生等)问题、《红楼 梦》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成果管理、袁隆平 的超级水稻研究; 厂生产管理等。
2. 选择教学内容 ■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取了与学生 学习、生活贴近的主题“快乐的校 园”和“社区环境保护”来制作多媒体 作品,使学生从进行需求分析到最 后评价作品都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来进行。
2. 选择教学内容 ■ 《数据管理技术》选取“中小学信 息技术大赛管理系统”作为课程学 习的案例,以“校运会资料管理系 统”作为综合活动的内容。使得学 生真切地感受到数据库技术在日常 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2. 选择教学内容 (2)照顾差异,进行弹性设置。 教材充分考虑校际差异和学生起 点水平与个性差异,教学内容的形 式和要求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 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 择学习。
2. 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 活动中,教材提供了5个活动项目(并 且鼓励学生自拟活动及项目),而且这 些活动项目要求的条件不同,学生可以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几 个合适的项目开展活动。
3、设计呈现方式 《多媒体技术应用》中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 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 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 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 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 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让学 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 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 进行学习。
3、设计呈现方式 融合现代的教学设计思想,发挥 教材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 织作用。 教材呈现主要方式: 知识体系+实践活动
3、设计呈现方式 ■ 知识引领,活动跟进,如 :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网站的开发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 ■ 活动引领,知识跟进,如: 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因特网的接入、管理与应用 人 智能中的知识表示
3、设计呈现方式 什么情况下用“知识引领,活动跟 进”,什么情况下用“活动引领,知 识跟进” ? 原则:内容特点、教学效率 如《网络技术应用》中: 网站的开发 网络技术基础 因特网应用
3、设计呈现方式 ■ 综合活动,如 :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心算练习程序设计 “跨时空的因特网服务”专项调查 “校运会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 “植物分类专家系统”的建造
4. 评价、练习等方面的设计 教材非常重视评价活动在促进学 生发展中的作用。 ■ ■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 配置具有一定巩固和评价功能的练习题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 • 教科书 配套教师教学用书 配套教师光盘、学生光盘 衔接教材 配套学习辅导书 课程教学网站 教学指导意见
配套教师教学参考书与光盘 教学参考书的配套光盘 教师教学参考书
教师用书 充分考虑教师的使用需要,对教材的设 计意图及使用要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编写体例采用先本章总起概述,后各节 分述的形式,使教师对各部分的组成作用 意图先有所了解。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建 议、教学评价、练习说明、教学参考案例、 参考资料等。
教学光盘 教师光盘: 与教材章节 对应的目录树 结构的设计, 便于课程资源 的生长。 光盘中提供 制作过程的中 间件。 学生光盘: 满足学生自主
衔接教材与学习辅导书 内容包括: •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 文字处理 • 利用电子表格处理 数据 •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 稿 按18学时设计
为每章书提供: 目标导航 要点精讲 策略盘点 案例分析 创新训练 课外拓展 创新训练参考答案
课程教学网站 提供不断生长的课程资源, 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提供教 师展示自我的空间,大家共同 建设,分享成果。 http: //www. itedu. info • 学习网站 1 • 学习网站 2
广东信息技术教研网 频道: 课程与教学 课程同步资源 教学教研信息 开放课程 博客园地 讨论社区
汕头华侨中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 程网
佛山一中的《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网
华师附中的《人 智能初步》学习网
课程资源的使用与衍生 • 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标 为依据,以教材为指引,以 学习交流研究为推动,整合 各种课程资源,勇于实践与 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 营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课堂 景象。 • 勤于思考与记录,善于总结 与反思,构建新的课程资源。 • • • 课堂实录 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 教学录像 教学博客 ……
我们将2004年 12 月评选活动中的优 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编辑出版,深受老 师欢迎。今年准备 修订。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 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从实验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 念、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各个模块学分认定方 案和评价内容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
2006年 1月份,参 加了教育部基础教 育课程教材发展中 心组织的《普通高 中新课程各学科教 学指导》编制 作, 承担了部分编写任务
六、新教材的作用与影响 调查结果反映 • 新教材引导教师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思想, 实施新课程。 • 新教材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尝试 并体验新课程的成功乐趣。 • 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探究意识更强了, 交流协作能力提高了。 ——这也是编者的期望
看看我的课堂——优质课现场比赛 黄秉刚老师的 课例:信息技 术观光号之旅 欧阳玲老师的 课例:信息安 全辩论会
听听我的课堂——优质课说课展示 宁夏银川 方丽辉 山东青岛 李妮 广东东莞 麦志媚 广东汕头 欧阳玲 山东烟台 姜涛 宁夏银川 雍桂春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 •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人格的塑造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学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育能力的重构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研能力的培育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发展能力的建构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人格的塑造 案例一: 1997年 12月5日 9时 45分,陕西径阳发生 4. 8级有感地震,西安市在同 一瞬间震颤。某大学校园四楼的一所教室。一位白发的老教授正在给学 生讲课。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教授的身体摇了一下。教授的 心一惊:“可能是地震。”开口时却说:“同学们有序离开教室,到教 学楼前的空地集合。”学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鱼贯而出。 另所教室里,一位打扮入时的女教师正在给学生讲《人生哲理》。 大楼摇了一下,女教师大惊,喊了一声:“地震啦!”率先冲向门口。 至于她身后的学生如何乱作一团,她不得而知,只感到一股强大的人力 推挤着她向下奔…… 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楼前的空地上,学校领导清点人数:只有老教授 未下来。正在这时,老教授出现在楼口,镇静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同学们一齐欢呼冲上来围住了他。细心的人发现:他手里还提着一双高 跟鞋——那是女教师为便于逃跑踢脱在楼道的。事后清查得知:老教授 和他的学生全部安然无事,而女教师的那个班,有三名女生扭了脚,一 名女生跑掉了鞋。 危难时刻,彰显人格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人格的塑造 案例二: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 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 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那位年轻的学子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 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谢过,两人 各自走了。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 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 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呢? 一个在学问上取得成就的人固然能让人尊敬,但要真正让人 们高山仰止的,是做人的境界。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教师人格魅力的几个方面: • • •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耐性。“她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 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 的知识用于生活。”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幽默感。“每天她会带回来少许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有赖于她使我 得到松弛。” 坦率。“当她发觉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是因 为她的指导。”
案例三: “文老师”的故事 “文老师”,是我中学时的同学们送给一个姓周的数学老师的雅号。说 起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佳话。高中时换了一个新数学老师,姓周,他的第一 节课就令人难忘:“我 20年前教过数学,后来学业荒疏了;今天是再作冯妇, 重操旧业。听说贵班数学尖子多,我不知能否胜任,所以今天有高处不胜寒 的惶恐感。” 有个同学提议,干脆叫他“文学数学老师”,这个雅号不久又被大家进 一步简化为“文老师”。 “文老师”名如其人,他上数学课时,你如果不经意地走过教室,可能 会认为是在上语文课。例如抽某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做题,做到中途“卡壳” 了,他会安慰你说:“别着急,稍安勿躁。”待同学终于做出了正确答案, 他会兴奋地说:“我早就说过你行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最有趣的是“文老师”总爱把数学难题叫做“思维的体操”。每次在黑板上 演示难度较大的例题,总爱做一步咏叹一句:“你看你看,美不美啊?”一 边说,一边用夸张的花体字写出剩下的步骤,写完后以一只脚点地,快速旋 转一百八十度面对同学。这时,同学们约定俗成地叫一声:“美!”于是一 堂难课轻轻松松地就“功德圆满”了。 正因为这种润物无声,高考时我和几位数学尖子出人意料地报了汉语言 文学专业。 才——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
案例四: 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报告!”一个怯怯的声音传来,我 起身打开门一看,站在门外的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一个学习成绩极差的 学生,他经过区教科所测试被定为轻度弱智生。他个子矮小,人长得倒挺精 神,我曾夸过他长大后定是个“帅小伙儿”。我是他的品德课教师,这会儿 他来找我干什么? “您,您能帮我借一本书吗?”他胆怯地问。我说: “你为什么不自己向同学借呢?”“我怕别人不惜我,”他说,“借不着老 师又该说我了。”望着他那为难的样子,我又问:“那你怎么想起从一楼跑 到三楼找我呢?”“因为您老对我笑!”“笑?”我又不禁笑了,并追问他: “冲你笑说明什么?”“说明您喜欢我!”他大眼睛忽闪着,红着脸大声地 说。这句话把我震住了,我一时真不知说些什么。我平时无意识的微笑,竟 然换来了他如此深情的理解与信任,这真使我强烈地感受到,孩子是多么渴 望老师的爱啊! 我连忙让他坐在椅子上,叫他等我。当我把借来的书放在他的手上时, 他笑了。我让他保证不丢,他不但满口答应,还天真地跟我“拉钩儿”,然 后郑重其事地把书放进书包里收好。 望着他兴高采烈地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涌起幸福的涟漪,不禁想到:“ 师爱,决不是一句口头掸。”
教育无小事,一个教师是不是“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从日常小事中就可以看得 很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本记录 本; 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无名的敬畏心理, 老师再不苛言笑,甚至更以“严”壮“威”, 岂不自己封闭了师生情感沟通的渠道?
爱——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 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 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 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 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师爱 我愿意是急流 只要我的学生 是一条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废墟 只要我的学生 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的攀援上升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学识的要求 案例七(这是一位高校学生的“大作”): “屈指算来,已经做了两个月的新生,新生的感觉似乎已经被时间洗得 发白,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变成现实的课程一节节的流逝,新生们在逐渐溶入 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渐渐体会出一些大学生活的‘真谛’。 以鄙人集两个月的功力分析,教师、教授的水平大体可分为三等,能让 学生们个个挺直腰杆,随自己天南海北,上天入地,此乃上等;能抓住时机 在学生半梦半醒,眼睛半睁半闭,将睡未睡之际,突然炸雷似的一声吼:‘ 别睡了!’此为中等;当然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睡得, 口水直淌,鼾声如雷,则为下等。 善解人意的课程调配者似乎也明白这个分类,上等课全安排在上午,中 下等课则屈尊在下午。于是经过上午艰苦卓绝的‘精读’,‘高数’的洗礼, 下午便可在老师舒缓平和的‘催眠曲’中安然入睡,亲吻桌面,让口水自由 流淌。当然,必然有一位同志肩负重任,用火柴棒撑住眼皮,记录笔记。 当然,被安排在上午的上等课也难免鱼龙混杂,吹牛皮、侃大山的说书 先生也大有人在。从合资企业的月薪到学校福利分房,从比尔·盖茨的最新 创意到国庆阅兵,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只可惜我们在惊叹其将大千世界容 纳于小小课堂的同时,却不知其在教授哪门课,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教师学识魅力之高下,在这篇高校学子的幽默“大作”中可见一斑。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学识的要求 案例八: 中国早期话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 把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更重要。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 图画音乐,而他所懂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好,他 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种深 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一个普通的图画、音乐老师所不能比的。 案例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年轻 的校长去听一位老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沉浸在这位老师精湛的 讲解中,以至于当这位老师问学生:“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 候,这位校长全然忘记了自己是来听课的,竟举手说:“我!”。苏 霍姆林斯基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我认为:“这才是最具学识魅力的老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学识的要求 从学识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自古以来,身 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在新课程 理念下,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广泛深厚 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 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 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 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 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作为今天的老师,这一点尤为 重要。新世纪已经来临,对于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 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案例十: 那是武汉一个普通老师上的课: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祖 国真美丽》。她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参观名胜古迹时拍的照片带进课堂, 并讲一讲照片的故事。课堂上,学生或高高举手,或沉思回想,或单 腿跪在椅子上,或醒目地站着,她只是微笑,在安详而活跃的氛围中, 每个人的个性和心灵都淋漓尽致地张扬。 她并不知道学生会谈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不知道学生会提到香 港的海洋公园,也不知道学生会说出天安门广场比洪山广场(武汉一著 名广场)大多了的话,但她知道,在这样互相讲述和倾听中,祖国的美 丽已经融入学生的心灵。 课后我们曾追踪这堂课背后的故事,发现她对每个学生的家庭、 兴趣、爱好和苦恼都极为熟悉,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或多或少的 了解,一个学生想跟她说心里话,不料一张口就是:“妈妈……”
案例十一: 富有诗意和生命活力的教学 ——不同的学科唱“同一首歌” 听惯了以往那些界限十分分明的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当记者在武昌实验小学 三年级 2班听课时,便习惯性地去问,今天我们听的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人家告诉我, 是“学科联动课”。何谓“学科联动课”?它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对基础 具学科进 行综合,在内容上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和整合。我们下边要听的这次联 动课,单元主题是《青蛙与蛇》,它要用 5天时间来完成这一单元主题的教学任务,记 者听的只是第三天的课。 关于《青蛙与蛇》这个文本,是现行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青 蛙与蛇》是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主题是小青蛙与小蛇的纯真友 谊与动物世界“青蛙与蛇”天敌本性的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 首先出场的是教语文的王鹃老师。“上节课我们阅读了故事的第一部分,小青蛙和 小蛇快乐地玩了一天,今天我们接着‘阅读’第二部分,看看小青蛙和小蛇回家之后分 别发生了什么事?”在课题引入中,王老师着意用了“阅读”这个词,这便“告诉”我 们这节课的特色是“阅读”。事实正是如此,王老师采用朗读、默读、小组读、全班读、 表情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体验小青蛙与妈妈、小蛇 与妈妈之间对话的内心感受。 在学生认识到“青蛙与蛇”这种不可抗拒的天敌事实后,老师适时地提出“自然界 里还有什么动物类似于青蛙与蛇这样的天敌关系?”的问题。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王 老师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把语文课与科学课有机地联动。 本节课的高潮处,是小青蛙和小蛇分别听了妈妈的一番教诲后,所产生的“明天” 到底去不去找“好朋友”玩的强烈矛盾冲突。这时,教室里响起伤感动人的音乐。老师 让学生分别以小青蛙或小蛇的口吻给对方写一封短信,告诉你的决定。学生们均表现出 思维与情感被激活后的积极反应。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沉浸在小青蛙和小蛇的伤感、 矛盾的心境中,迟迟不愿离去,甚至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
续案例十一: 富有诗意和生命活力的教学 ——不同的学科唱“同一首歌” 接着王鹃老师出场的是教数学的安宏老师。这堂虽是数学课,但我们却看 不出要上数学课的痕迹。课一开始,年轻的安老师和学生一起,蹲在地上学起 蛙跳,趴在地上学起蛇行。安老师俨然成了“体育老师”,熟练地指导着学生 蛙跳和蛇行的动作要领。 经过这样一段蛙跳和蛇行的热身后,安老师突然转移话题,提出:“怎样 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蛙跳成绩呢?”学生们拿出尺子,测量起自己的蛙跳距 离,并填入《小组蛙跳成绩统计表》中。“除了通过统计表方法,我们还可以 通过另一种方法——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安老师点明主题。同时,指导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上制作条形统计图,请学生互相评价,并就全班同学蛙 跳成绩做分析。“我们从条形统计图中了解到全班同学‘蛙跳的成绩’,如果 你是小青蛙,看到这样的成绩,那么你会怎样想?”安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显然是在扩展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安老 师最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打出“五种蛇每小时滑行速度统计图”,让学生从中 分析所发现的“信息”。学生就是在这种玩玩、做做、议议中,“轻松”地上 完了这节课。
续案例十一: 富有诗意和生命活力的教学 ——不同的学科唱“同一首歌”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更充满青春活力的熊晓燕老师。熊老师带着学生们边 唱着英语歌边跳着舞,开始了她这节英语课。她要把小青蛙和小蛇在前边语文 课上表现出的快乐、恐惧、忧伤的心境在这节英语课中再现出来,让学生学会 三个主要句型:I am happy. Let’s be friends(我快乐,让我们做朋友). I am afraid. Don’t eat me(我害怕,不要吃我)!I am sad. I miss you(我忧 伤,我想你)! 熊老师首先让学生在快乐、恐惧、忧伤三种完全不同的音乐背景中,反复 练习这三个句型。接着,她又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游戏 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反复运用三个句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 生的角色也是不断地反串。熊老师就是这样,把英语课与艺术课联动起来,使 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武昌实验小学的“联动课”,软化了学科的边界,它使不同学科的内容相得益 彰,反映了现代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这个“联动课”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 是它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的最高理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还有语文 课注重“体验”、数学课注重从生活中学习、英语课注重情趣性和游戏性等这些 特点,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 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 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 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 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 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 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 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老师讲授为主 自学 大量的书面练习 其他 86. 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 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 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 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 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 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 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 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 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 面向学生的未来。我们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 的教学。 我们提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时,学生 就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但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 只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就是豁然开朗,就是茅塞顿开,就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 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 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教 育价值,它们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卢姆说:“人们无法 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 为一种艺术了。”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特征 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应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 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 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 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 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 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 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 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 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 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 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 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案例十二: 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了一个生动 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有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 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忘了记笔记,听得入了迷。课后,人们问那位 历史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对 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但 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 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这种准备指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 出,这就是阅读,就是终生与书籍结成友谊。 要上好每堂课,我们教师就必须经常地博览群书,补充自己的知 识,使自己的思想之流,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研能力的培育 教师的研究主要指向自己的教育实践,用创造的态度与科学 的精神,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去设计、实施、评价、总 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研究和 解决问题,提供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 u 要有问题意识,关注身边的教育实践,包括你的困惑、你的 难题、你的思想火花、你的意外收获、你的教学心得等等; u 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实 验法等; u 善于总结、归纳、概括; u 勤于笔耕; u 大胆沟通与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发展能力的建构 老师,您一定希望我学业进步,让我也祝您教学成功。您的 成功将是我进步的保证,我的进步也就是您成功的证据。 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
自我认识 于漪 中国人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很难。所以才可贵。人 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总是要比,可是比 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我这一辈子也跟人家比,比出自知之 明,比出清醒地认识自己。我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 量自己的不足,我的教育教学经验说到底,都是学大家的,或者说是“偷”大 家的。我每听一节课,包括听我徒弟的、听青年教师的课,我都是张开我的感 官,运用我的思维器官去学习,因为我信奉“博采众长”,一个人的智慧是有 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听报告.跟人家谈话,总是要拿这把尺子量别 人的长处。我觉得教母语一定要与外国人教母语比较,但是我只停留在一些零 零碎碎的、片断的比较上。比如说中国人怎么学母语,外国人怎么学汉语,外 国人怎么学他自己的母语,中国人怎么学外语,我想得很多,也做了一些零星 的比较,不成系统,认识肤浅。有一次我看到洪宗礼先生主编的中外母语比较 研究的洋洋大作,我深感汗颜,他怎么想得就那么深,那么细,那是努力呀, 还有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自认为教课是认真的,课前认真备课,真有点 像张志公先生讲的那样着了魔:先拼命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把上课的每 句话都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我洗衣服也在考虑,拣菜也在考虑,乘车也考 虑,乘过站是常有的事,我怎么讲,学生听得才舒服,学得才愉快。可每次上 完课,我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不足和缺陷,于是我再写下“ 教后”,就是说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记下自己教的不足。就这样我横比竖 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我越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越比我越觉得自己有向前 奔跑的动力,我觉得做老师别人的教育还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内驱的动 力。
自我挑战 于漪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和教师必须要在他自身和自己 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 教育,把自我教育作为终身的任务。做了一辈子教师,—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是国家给我的职务,我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看我一辈子怎 么努力学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学习, 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是反思,不断 地反思。
自我挑战 1.学习。首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史,学习心理学,提高教育 学修养。其次要紧扣业务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有时我觉得对某些问题好像是懂 了,其实不然,读了一些大学者、大专家的文章,才茅塞顿开。学问真是如海 洋,我体会到教海无涯学为舟,学习就是船,没有船如何在教海中扬帆远航? 第三要拓开视野广泛学。我想作为老师不仅要有人文知识,而且要有自然科学 知识,否则就无发言权,就没办法与学生沟通。这样,我们的教育实践才能逐 渐达到自觉、探究、创造的水准。所以学习是我的一根支柱,不断攀登。 2.实践。教师每天耕耘是实践,在实践中我自己不断反思毛病很多。有时 并不是恶意,是好心,但由于自己水平低,不自觉地就挫伤了学生。我记得救 66届高一时,有学生作文写一个老头,他为刻意求 ,想把这个人写得很形象, 文中用了一个比喻,说老人的胡子像牡丹花一样很美。比喻用得不当,讲评作 文时我就把这件事张扬了,说用喻一定要恰当。事隔几年,他对我说,于老师, 你这句话让我掉到冰窟里。他现在已是名律师,他说如果当时有地洞,一定钻 进去。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这样挫伤学生,这就成了我终生 的遗憾。教育过去就过去了,难以弥补,不是衣服破了打个补丁。所以我教了 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正如罗曼罗兰所讲“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 进的一步”,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 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奔跑向前。我追求的八个大字 “思想升华。
自我超越 于漪 做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老师,不成长如何做学生的老师? 因此,我 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个阶段有每个阶 段目标。 开始做语文老师时,为了能在课堂上站下来,我追求八个字“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 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一定要研究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他们呢? 我是育人啁, 学科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我追求这个境界,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步,我领悟到我是教语文的,带领学生要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自己要做榜样,“智如泉 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下决心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接着我又追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我觉得学生学习太苦,一天坐七、八节课,我 坐在那里也要累得够呛,老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数学、物理等学科特别到高中逻辑思维很强, 我想语文这人文学科能否让学生有点艺术享受,于是我追求语文教学中春风化雨、艺术享受。 学生愿学乐学只是开始,我又考虑以学生为本,还没有真正做到,于是在八十年代,我拼命探 索的是师生互动、综合效益。课堂里单打一对学生培养远远不够,一定要提高综合素质。我体会到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机地融合了德育和美育,三育一体,课就立体化了。 立体化多功能,就是对人多方面培养,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能明显提高。 在整个从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贫乏,原来只考虑一身正气,师风考虑得较多, 这还不够,要带领学生学习,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新信息如潮涌,因此学尤为重要。于是我又提 出八个宇“师风可学,学风可师”,努力攀登。作为老师,身上要有正气,师风可学,以正压邪, 同时学风也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否则只是叫学生学,你自己怎么学,不钻进去,就无发言权。所以 要师风可学,学风可师。我想就是这样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总想达到一个合格的教师境界。
结语 为了教育的理想,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 共进,让我们的理念与实践齐舞,让我们的 生命与使命同行! 谢谢!
d5028d86cbd55cb5d590da0933a5a4f6.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