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d5195139439ee0e7060162112901ae.ppt
- Количество слайдов: 49
知識管理 第六章 知識管理的科技與發展
學習目標 • 1. 瞭解全面品質管理的發展。 • 2. 瞭解全面品質管理的概念。 • 3. 瞭解全面品質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係。 • 4. 瞭解全面品質管理的範圍。 • 5. 瞭解創新的定義。 • 6. 瞭解創新的分類。
學習目標 • 7. 瞭解何謂創新管理。 • 8. 瞭解知識管理與創新的關係。 • 9. 瞭解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的發展。 • 10. 瞭解何謂理性行動理論。 • 11. 瞭解何謂科技接受模式。 • 12. 瞭解科技接受模式的修正。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全面品質管理重視製造流程、全員參與及持 續改善,可以建立最佳的作業流程,及樂於 學習與分享知識的企業文化,有助於知識管 理的推動,使知識管理能以最小的資源代價, 獲致最大的績效提升。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1. 1 全面品質管理的發展 • 品質管理引進國內在民國41 -42 年之間,當時 稱之為「品質管制」,對整體農 產業發展 的制度與規模有著正面的意義。 「品質」一詞是指「適當的品質」,「管制」 一詞是指「為達適當的品質所執行的規則與 活動」。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TQC) 費根寶博士所倡導,在設計、原料、製造及 管理等一切作業階段上,全面執行品質管制 的手段。 • 在日本又稱TQC為CWQC (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日本在二次大戰以後,引進美國TQC 的管理思想, 歸納為: (1)顧客滿意 (2)持續改善 (3)尊重人性 (4)數據管理 日本式的全面品質管理(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 CWQC) -「由下而上」及「自主管理」的經營哲學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從TQC 到CWQC 有下述幾點定義: (1)品質並非全是專業技術人員的 作 (2)品管 作的推動,「由下而上」優於「由上而下」 (3)品管 作要有良好的人力資源 (4) 作過程中要有良好的 作品質 (5)管理 作應儘量簡單易行 CWQC 的推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管理典範, CWQC 的管理方法,也成為各國學習模仿的對象。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1. 2 全面品質管理的概念 • 戴明博士(Dr. W. Edwards Deming)提出著名 的「戴明管理循環圖」,即「設計」(plan) →「製造」(do) → 「考核」(check) → 「修 正」(action),PDCA (plan→ do→ check→ action)是以品質為目標而應用科學管理的一 種管制程序。
圖 6 -1 品質管理機制圖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PDCA 即是依日常檢核要因,給予品質管理 者和製造者一個週而復始的自我檢測行動, 使例行 作在「品質管理應用技巧」、「管 制圖」、「製程管制數據」的配合下,達成 製造標準品質,滿足客戶需求的品質,促進 客戶購買的意願(willing To Buy) 。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1. 3 全面品質管理與知識管理 • 全面品質管理 架構並執行完整的品質鏈(quality chains),從 原料、製程、產品、行銷、流通以至於售後 服務,全部都以完善品質經營的想法與做法, 落實執行品質管理。
圖 6 -2 全面品質管理 與知識管理架構圖 (林正明,2004)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Richardson(1996)指出,品質管理的精神,歷經 1920 年代的統計品質管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 1930 年代的統計過程管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1940 年代的過程改善(Process Improvement; PI) 1950 年代的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TQC) 1960 年代的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QA) 1970 年代的零缺點(Zero Defects; ZD) 1980 年代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TQM 是逐漸演變形成的,1951 年費根邦 (Feigenbaum, Armand A. )出版全面品質管制 (Total Quality Control)一書,將品質管制的概 念,擴大至由設計至銷售的所有組織職能, 奠定了TQM 的基礎, • TQM 的具體內涵以全面品質管理傘(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Umbrella )表示,如圖 3 所示。
圖 6 -3 全面品質管理傘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 TQM 是結合管理、人力、供應者和客戶,針對持續 改善和維持產品與過程品質的一種製造規劃,規劃 的內容包括: (1)跨功能產品設計 (2)過程管理 (3)供應商品質管理 (4)客戶參與 (5)資訊和回饋 (6)領導者承諾 (7)策略規劃 (8)跨功能訓練 (9)員 參與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 Taiwo(2001)研究則認為,TQM仍 在進化之中,TQM 就是策略、 組織和管理。 Besterfield(2004)將TQM的範圍, 區分為原則與實務及 具與技術 二大部分,列示如圖 4所示。
圖 6 -4 全面品質管理的範圍
課間實例 1 • 企業為何流行Six Sigma?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2. 1 創新的定義 • 創新活動是一個不斷進展演化的歷程,受到 組織內外不同驅力的影響。 • Peter F. Drucker (1985) 強調, 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比其他各種創新更仰 賴市場 成功的創新必須在一開始就自許為產業標準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Peter F. Drucker (1993) 創新不只是一種過程,亦是一種所有創新元素的組 合. • 構成創新機會的主要來源: 生產程序的需求 流程上的需要 產業或市場的改變 人口結構改變 消費者認知改變 新的知識資訊……… 機會生成的可能性相互重疊,而創新的機會可能不只 一個來源。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2. 2創新的分類 • 第一個方向是依照產品創新程度來分類--Tushman & Nadler(1986) 創新是有關主要產品或是製造的細微變化或進步, 而且強調多數成功的創新是奠基於累積有效產品或 製程的微變或是具創造性之能力,以結合現有的技 術、意念和方法。 Hlot(1988) 強調創新是成功關鍵要素,並且依照產品變化的程 度將產品創新歸納為微變型創新、採用模仿型創新 與產品的改良。
第二節 創新管理 Knight(1967)將創新分類為: 產品或服務創新、生產程序創新、組織結構創新、 人員創新 Daft(1978)將創新劃分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Ettlie、Bridges 與O‘Keefe(1984)提出的躍進式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s),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s) 這幾位學者將創新的分類分成了三大類: 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 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躍進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一、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 • Tidd(2001)指出: 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是技術創新最基本的分類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二、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 Damanpour (1991)指出 管理創新的範疇含有組織架構的調整、管理 方式的改變、激勵制度的建立、人力資源的 從新配置 • 技術創新是指產品或服務上技術的改變 • Watkins, Ellinger & Valentine(1999) 認為採用了新事務帶動了改變,就為創新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三、躍進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 Ettlie、Bridges 與O‘Keefe(1984)提出 躍進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 • 漸進式創新---該創新對組織的衝擊較小,創 新是建築在原有的技術上,對企業目前所擁 有的核心能力增強的目的 • 躍進式創新--對組織的衝擊較大,建立在組 織未曾運用的新技術上,可為組織建立新的 核心能力。
第二節 創新管理 Tushman(1986) • 漸進性創新稱之為competence enhancing • 躍進性創新稱之為competence destroying 這二類的創新最大的不同在於新知識的內涵 • 一種著重於現有的加強 • 一種代表著對過去的破壞
第二節 創新管理 Henderson & Clark(1990) 依元件的核心設計概念與核心設計概念及元件 間的連結是否被改變等兩個構面,將創新程 度分為四種: • 1. 激進型創新(Radical Innovation) • 2. 架構型創新(Architecture Innovation) • 3. 模組型創新(Modular Innovation) • 4. 漸進型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2. 3. 創新管理 • Rosenbloom & Cusumano(1987)指出 創新管理中最重要的三大課題: 1. 進入市場的時間(Timing of Market Entry) 2. 產品定位(Product Positioning) 3. 生產與配銷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Meeus & Oerlemans (2000) 企業的創新行為研究可歸納為二大理論: 1. 惰性的創新觀點 2. 演化的創新觀點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2. 3. 知識管理與創新 ․S形曲線主要的目的在於描述產品發展與技術 生命週期之間的關係 ․技術生命週期=產品生命週期 有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個階 段 ․產品生命週期係結合市場的流行、技術及追 求利益的趨勢,其中技術可以被單獨視為影 響企業經營績效之關鍵因素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產 品空間,而技術的衰退,可能導致整個產品 消失或重整產品空間,此概念即稱為技術生 命週期 • 生命週期曲線近似S形,故又稱為S形曲線(S curve)(Foster, 1986)。 。
圖 6 -5 S形曲線
第二節 創新管理 Foster(1986)指出 • 產業經由科技技術不斷創新而茁壯 • 企業卻在技術斷層中不斷被淘汰,每次出現 革命性的新技術,產業領導權便隨之易手 • 有效的知識管理正是預測科技發展的最佳解 決方案
第二節 創新管理 • Curry & Stancich(2000) 企業電子化提供組織在知識管理與創新議題上莫大 的助益 • Hull(2000)將 企業內部研發活動分成五個群組; (1)研發管理 (2)人力資源 (3)智慧財產權 (4)資訊 (5)資訊科技中知識管理過程(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KMP) 設計稽核表格,協助企業在創新活動中進行知識管理 及增進創新能力。
課間實例 2 • 東橫INN勇奪市場第一的秘訣 • —創新管理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 在知識管理科技有用性方面,可由被使用的 知識與可存取的知識兩者的比例來判斷,也 就是科技接受模式的概念。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 3. 1 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基礎 • Davis(1986)以Fishbein 和Ajzen(1975)的理性行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為理論基礎,探討認 知與情感因子與科技使用的關係,建構出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tion model,TAM)模型。 • 根據TRA 的理論,ㄧ個人的某些特定行為是由行為意向 所決定,而行為意向又受到態度(Attitude, AT)與主觀規 範(Social Norm, SN)的影響 三者的關係可以方程式BI = αAT + βSN 來表示
圖 6 -6 Fishbein & Ajzen的理性行動理論模式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Davis et al. (1989) 科技接受模式-個人系統實際使用行為是由個 人對執行此行為之使用行為意向所決定,且 使用行為意向是由個人對該行為的使用態度 及有用性認知所決定,個人的使用態度是由 有用性認知及易用性認知所決定 • 有用性認知是由易用性認知及外部變項 (external variables)所決定 • 易用性認知則是由外部變項所決定,科技接 受模式理論中各個變項之間的關係 。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Davis(1989)在此模式中提出兩個變數: 「認知有用程度(perceived usefulness, PU)」 潛在使用者主觀認為使 用某一特定應用系統將有助 其 作績效之可能性。 「認知易用程度(perceive ease of use, EOU)」 潛在使用者認為使用應用系統不費力的程度
圖 6 -7 Davis 的科技接受模式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 TAM 主要目的是提供一般性的解釋使用者對 於科技接受程度的決定因素,並且能夠跨越 終端使用者運算技術和使用者族群的界限以 解釋使用者行為,同時兼顧最簡化及理論依據。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 Davis(1989)所提出的TAM 解釋了「認知」影 響「態度」而「態度」則影響「意願」最後 影響到實際使用的行為。 • TAM模式特別之處有兩點: 一. 為導入兩個認知信念(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 性) 二. 為捨棄TRA中的主觀行為規範(Subjective Norm) 與規範性的信念與動機(Normative Beliefs and Motivation to Comply)。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 3. 2 科技接受模式的修正 • 在TAM模式提出後,Szajna(1996)對TAM模 式加以修正,將行為意向從模式中刪除,並 獲得研究結果的支持,在實際操作後的修正 TAM模式中證實了使用者在實際使用或學習 後,對新科技的認知有用性會直接影響使用 者的實際使用行為
圖 6 -8 Szajna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 經Szajna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可以大概將外 部變數分為: 使用者特性 組織環境特性-組織內因素與組織外因素。
• 課程結束
81d5195139439ee0e7060162112901ae.ppt